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皮球飞行高度决定欧洲杯冠军归属
felixwoo | 2008-06-29 20:57:03    阅读:587   发布文章

西班牙/德国谁将最终捧杯,

 

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决赛场上皮球平均的运行高度——2cm,或者2M。

 

 

 

 

球的首要前提是进球,继而再争取比对手进更多的球。(此乃不得不说的废话一句)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本届欧洲杯上德国和西班牙各自最典型的进球,我脑海中瞬间浮现的两个画面——1米82的克罗泽在土耳其人面前上演“铁头功”的时候,号称1米70的哈维正当着俄罗斯人的面打着“地躺拳”……

 

上帝多半还是公平的,比如赐予了一个女人美貌,就很难再赋予其智慧;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个美丽的女人蠢笨到了连下雨的时候都不知道撑伞的地步。

 

德国人也可以完成地面配合进球,西班牙人也可以通过空中打击得分,但,“偶尔”是两者共同的属性。

 

迄今为止西班牙人打进了11个球,通过空中作业头球破门得分的有2个——法布雷加斯小组赛首战对俄罗斯以及古伊萨小组赛第三场对希腊,两粒进球有一个共同点:均是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轻松跃起实施头攻,如果两人愿意,甚至当时可以把球舒服地停下再用脚解决战斗。

 

迄今为止德国人打进了10个球,通过空中作业头球修成正果的有3个——1/4决赛对葡萄牙的克洛泽、巴拉克以及半决赛对土耳其的克洛泽,三粒进球有一个共同点:均是前场任意球吊入禁区在对手贴身对抗中高高跃起实施头攻。

 

或许您认为西班牙人的“2/11”与德国人的“3/10”相比,虽有差别但不算太大;OK,那么“0/3”与“3/6”相比又如何呢——进入淘汰赛以来,西班牙打入3粒进球无一头球,而德国打入六粒进球中头球占得3粒。

 

对任何一支球队都是如此,淘汰赛与小组赛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手实力的增强;进入淘汰赛之后,不善空中作业的西班牙人已经不能再像小组赛那样轻松赢得头球射门的机会了,与此同时,不善地面配合的德国人也无法再像小组赛那样轻易靠传切渗透收获更复杂有些的进球了。

 

多年以来德国足球一直致力于改变自身“线条过粗”的印象,这种努力不能说没有收效,不论是克林斯曼还是勒夫都做到了可以率队在类似瑞典或者波兰这样“技术半吊子型”对手面前,以“很细很精致”的样子出现并且取得漂亮的胜利,只是这种改变有点像经过“整容”的“人造美女”,一伺遇到“天然美女”,身体里塞满的硅胶便随时可能开裂,散落一地。

 

因纯技术足球的角度衡量,西班牙正是一位“天然美女”,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与西班牙人PK,德国人是硬着头皮继续“人造美女”下去,还是回归朴素传统的“悍妇风范”?

 

联想到淘汰赛以来进球中头球破门50%的比率,再联想到开赛以来西班牙所丢的仅有的两个球均是被对手头球破门且均缘于定位球(俄罗斯角球帕19和希腊任意球查9),我以为决赛中若勒夫不果断采取“高举高打”对抗西班牙,惟一的一种解释只有:硅胶已添满了德国主帅的脑子。

 

西班牙即使拥有三个人高马大的古伊萨,也不可能成为一支原汁原味的“头球队”;对斗牛士而言,球场的高度只要高出他们身高1CM就足够用了,阿拉贡内斯热切盼望着德国人的进攻走地面——只要皮球紧贴地飞行,西班牙人的“头”就可以纯粹用于思考,而德国人的“头”或许就将成为一种累赘。

 

如此重大的决赛,防守当然是第一位的,至今还未在运动战中丢球的西班牙最忌惮的恐怕就是来自于对手通过定位球实施空中打击;至于德国队,半决赛对阵土耳其的上半场已经足够证明:以单纯压缩回收的方式来阻止对手地面配合推进并力保球门不失,不足为信。

 

伴随着法布雷加斯的出现以及4-1-4-1阵型的呈现,西班牙人的取胜之道已犹如一条“明道”:将球牢牢控制在脚下,或层层推进或快速反击,万变不离其“地”;

 

现在应该到了德国人明确自己取胜道路的时候了——把皮球高高起传起来,飞跃中场直入前场,克洛泽、巴拉克或头球直接攻门或头球摆渡为波多尔斯基、小猪们制造抢二点攻击的机会;而拉姆、司机、小猪进入前场得球即刻实施狂突,力争获得角球或迫使对手犯规赢得任意球,如此,每一记高高飘向禁区的定位球,都可能成为射向对手胸膛的一发子弹,让普约尔们不得不说发出“高,实在是高!”的感叹。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现在只是在谈论“相对”;2cm和2M就是一种相对的高度,当然,也是一种绝对的较量。

 

我在想,如果欧足联官方网站能够在本场比赛实时技术统计中临时增添“平均传球高度”一项,其乐该有多融融呢。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