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奥巴马创造历史,希拉里虽败犹荣;今年的大选毫无疑问注定会成为美国历史的新里程碑,从3位热门候选人身份的特殊性到充斥着互联网精神的全新竞选方式,仅仅是预选阶段就成为了历史上交锋最激烈、也最受公众关注的选战。
2004年美国大选中有资深广告顾问宣称虽然民主共和两党在竞选策略上有所创新,但仍然落后于商业市场5-10年,他们是谨慎的组织,难以改变本质。2008年的大选终于迎来了改变,权利集团的利益交锋一如既往,丝毫不逊商业市场的娴熟操作手法和背后的营销智慧才是不能错过的看点!
奥巴马的胜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竞选团队精心打造的Web2.0精神的竞选哲学:一批硅谷的投资者与网络精英帮助奥巴马将官方网站(BarackObama.com)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虚拟社区——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同时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还可以下载奥巴马有口皆碑的演讲作为****。官方网站不是奥巴马的唯一阵地,Facebook、Myspace、YouTube、Digg、flickr、Twitter这些眼下最火的Web2.0 网站上都有他的身影。
在Myspace上,奥巴马有超过34万的好友,在Facebook上,支持者的数量接近76万,在YouTube上提供的奥巴马的视频频道,总浏览量已经超过了1300万,即使如Twitter这样的非主流Mini博客,奥巴马也获得了2万多人的关注。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奥巴马超过2亿美元的累积筹款80%来自于网上100多万人的小额捐款。
当今互联网精神的代表YouTube参与大选的深入程度远不止视频分享那么简单,它从一开始就主动出击强化自己的要塞地位。2007年3月,YouTube专门为总统候选人设立了视频平台“You Choose 08”(2008你做主)。 希拉里、奥巴马等总统候选人纷纷在这个平台上注册,发布自己的视频;普通民众也可以发布自己的视频,表示支持或是提问,那个凭借400多万次的点击成为YouTube年度热门视频的“奥巴马女孩”就是在这一平台推出的。
在2007年7月23日民主党举行的几位竞选者首轮正式辩论直播中,YouTube干脆成为了这轮直播的主办方之一。有了它的参与,更多的民众开始通过网络和手机与竞选人互动。直播前,YouTube收到了超过2000个关心政治的民众发来的视频,他们用家用录像机或是手机录上自己的图像和声音,然后发送到YouTube网站,向这些候选人提各种问题。
号称声音版YouTube的网站Earfl也是参与大选的网络佼佼者。YouTube让网友上传视频,Earfl则让人上传说话分享声音,“每个网友都有故事要说,无论是和朋友度过一个很有趣的夜晚,还是第一次送小孩到幼儿园,你都有些故事要说?你也很想听听别人的故事吧?” Earfl解决了不少音频网站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问题,比如录音:用户不用找麦克风和录音软件,只需要在注册账号时留下自己的电话,然后拿起电话拨通一个特定号码之后,网站就可以根据号码辨别你的帐号,并将你对着电话说的话变成网站上的一段内容。聪明的Earfl紧紧抓住了美国大选的热潮推出了让自己名声大噪的一系列营销计划。
美国大选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候选人走遍美国逐州拉票,Earfl的计划就是,候选人到了哪里,就开放该地的服务号码,号召选民用打电话的方式把自己对候选人和整个大选的看法录入网站。针对这个计划Earfl还特别免除了会员登入程序,选民可以直接打电话过去,不必登入,只要按“101再加#”,就可以“直接录音”。大量人潮的涌入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关注,也被不少候选人当作宣传工具主动将此站介绍给选民,要他们上去录下自己的声音。不敢说Earfl已经起飞,但它这一场像跟屁虫那样追着那些“直接需求使用者”(DMU,Directed Motivated User)的营销计划,让人印象深刻。
著名的政治博客网站Huffington Post去年10月启动的名叫Off the Bus的活动与Earfl的策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拥有800名以激进政客和好莱坞自由派名流为主的博客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被称为未来互联网第一大报,将会是传统纸媒的终结者之一。Off the Bus的项目出发点是募集“沉默的大多数”共同参与总统大选的报道。他们将一个采访任务,比如跟踪奥巴马在十几个州的拉票过程,分给50到100名普通人,每人每天花上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记者两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他们只要填写统一的表格,并写上自己的观察,然后将素材统一交给Off the Bus的编辑,最后写出一篇完整的报道。这与新闻界以往的“通讯员”制度很相似,只不过这个过程是完全透明的,在Huffington Post上能看到全部源素材。还有志愿者为这个项目设计了维基页面,提供候选人的各种背景信息。Huffington Post创始人阿丽安娜·哈芬顿把Off the Bus称为“分布式新闻”,以群众智慧来制造更活泼的新闻。
Huffington Post还联合雅虎和网络政论杂志《Slate》计划在今年9月劳工节之后共同主持网上辩论会,届时共和党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将参加这些网上辩论会。选民们可随时总统候选人提问,并可就候选人的回答以博客等方式发表自身见解。届时总统候选人将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接受来自各阶层网民们的提问。
都说美国大选最好看的是各种拉票活动,匪夷所思的行为比比皆是,总统提名候选人为了选票所使出的各种创意宣传也很是好玩,我们从网络暂时走下来,看看传统行业的作为。画家Shepard Fairey在今年1月的时候就率先支持奥巴马而设计了一系列的海报,因为这系列的海报大受好评而接着印制成T-恤,在在线购物中心Upper Playground进行贩售。
LV的首席设计师Marc Jacobs为希拉里所设计的黑白”100% 美国纯棉”T-恤,上面并且印有”美国制造” 的字样用来争取美国劳工们的选票 。Marc Jacobs这件“限量版”Tee一件只卖美金35元,远比正价的 Marc Jacobs甚至副牌Marc by Marc Jacobs都便宜。
一款任天堂NDS Lite的设计中最近采用了奥巴马的头像,奥巴马的头像并没有直接画在机子上,而是用贴纸贴上去。贴纸同样由Shepard Fairey设计,在一家名为Sticker Robot的网站出售,本来不是专门为NDS设计的,但是竟然出奇地匹配。福井县小浜市,因其地名与奥巴马的名字一样(Obama),大张旗鼓地支持奥巴马竞选,此地因此名声大噪,并成立了“奥巴马应援会”等组织。今年6月9日,娃娃诊所公司主席奥佛曼,在德国西部的诺伊斯发布与德国传统玩偶制造公司Schildkroet联合创作了一款以奥巴马为原型的“奥巴马娃娃”,售价139欧元,限量发售999只。
在大选年,“变革”是美国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向来紧随时代脉搏的《周六夜现场》节目在“变革”之年,再次让大家认识到这个节目是影响美国大众文化和政治的强大力量。希拉里、奥巴马的电视“替身”在该节目中登场,夸张地模仿这些政治要员。
编剧罢工结束之后,《周六夜现场》于今年2月23日复播,演员Fred Armisen 扮作奥巴马登场,言语辛辣地讽刺当下美国主流媒体对这位伊利诺伊斯州议员的偏爱。喜剧明星艾米·波勒(Amy Poehler)在节目中将希拉里诠释成一个烦人的碎嘴婆,脸上挂着小丑一般夸张的微笑--这是《周六夜现场》的老传统,总是用极其夸张和漫画的方式模仿政坛要员。这期节目吸引了750万观众收看,成为年度收视率之最,更让美国人相信,政治讽刺话题不是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政治话题脱口秀节目《每日秀》主持人)和史蒂文·科尔贝(Stephen Colbert,政治讽刺脱口秀节目《科尔贝报告》主持人)的专利。
节目播出后,希拉里立刻在竞选演说中引用了节目中的几个段子,其后的一周希拉里干脆亲自走进节目摄制现场站在她的模仿者、喜剧演员艾米·波勒身边向电视观众拉票。三天后,希拉里居然在得克萨斯州、俄亥俄州和罗德岛三处的民意测验中胜出,多家主流媒体都将希拉里此次“扭转乾坤”归功于《周六夜现场》节目。这个例子证明,作为一个拥有75年历史的老牌电视节目,《周六夜现场》借着大选年的机遇,竟前所未有的有趣并且重要起来了。
在大选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也有人惦记着美国的现任总统布什。2008年“布什下台倒计时”日历成了美国圣诞节和新年期间最畅销的礼物,这种日历每本售价11.99美元,日历的每一页上都印有美国总统布什在过去7年里乱用比喻、用词不当和语法错误的语句。销售这种日历的美国一家公司发言人说:“这是一种大胆创新,因此非常热卖。人们反感布什,使这种日历很畅销。”
台湾人的幽默与美国人相比毫不逊色。新年要换新的桌历,但今年那里有一种日历的日期只做到5月20日,这是挺马青年军做的“阿扁下台倒数日历”,一边翻日历,陈水扁就从“总统府”往下滑到地上,马英九则一路爬上“总统府”顶端,挺马打谢,创意十足。 这个“扁下马上”桌历,只做到520“总统”就职日,随着520一天天逼近,左边的Q版阿扁从“总统府”顶端一路哭丧着脸滑到地上,右边的小马哥则是欢喜猛向上爬,搞笑的挺马桌历很实用,还可以把“难道阿扁错了吗”这种阿扁嘉言录贴纸,想贴哪就贴哪。
前面提到的Huffington 在政治幽默方面也不遗余力,它的记者Nico Pitne用4000张伊拉克震亡美军士兵照片制作的拼贴画组成了布什和今年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迈凯恩的笑脸表达反战主题。从来不缺好点子的好莱坞更是由于历史原因成为了****和党的大本营,从奥斯卡颁奖礼上几乎一届不拉讽刺布什的主持人串词到无数电影美剧脱口秀中那些丑化布什的桥段无所不用其极,难怪04年布什连任成功后他的竞选班子在洛杉矶树起充满挑衅的巨大广告牌予以还击。
政治是娱乐,娱乐也是政治,开放不久的美国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巧打政治擦边球: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到原子弹级别的资讯爆炸冲击,还可以亲自去当一回新闻人。博物馆选址在白宫和参议院之间,游客可以在以白宫为背景的直播室体验当主播的滋味,并由专业电视人给你留下影音资料。在新闻走廊的展厅里,游客还可以尝试动手来制作一条新闻,剪辑、编导、字幕等工种都可以统统玩一遍,看看自己有没有做新闻人的潜质。
创意和政治并不冲突,Campaign 2008的大决战已经拉开了序幕,我们期待这场脑力激荡的高潮。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