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这么一个看上怪怪的汉字,却正在成为内地网民最热衷使用的一个字。“囧”的读音为“Jiǒng”,原义为光明,网义最初为“郁闷、悲伤、无奈”,而随着被广泛应用,它涵盖的语意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在网络文化中,它上可以代表“沉重的思想”,表达浪漫和激情,下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变态猥琐”,用以嘲讽和打击,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几乎可以无一不“囧”。 “囧”在百度搜索上却有超过1000万的相关网页,有人给它开了“囧吧”,有人设立了“囧论坛”,深入挖掘“囧”的深意,有人以“囧”为名开了奶茶店讨好大学生消费者……总之,“囧”当之无愧地成了“史上最牛的汉字”。
当某个网络语言被传统媒体开始引用时,那么足以说明,被引用的对象已经在网络上火爆得一塌糊涂,乃至于以准确、严谨自傲的传统媒体,也不得不紧跟潮流,以获取和读者亲近的机会。对于第一批网络词汇如“拍砖灌水”“晕”“倒”“GGMM”“I服了YOU”等,传统媒体的接受过程是矜持而漫长的,老一代媒体人难以忍受在熟悉而亲切的汉字阵形中,插入这些稀奇古怪的词汇或字母。而新一代媒体人包括潮流媒体,在吸收网络精华方面体现出了惊人的效率,所以,现在当你在报章上看到“囧”的出现,不要感到太惊讶,因为,在网络上,它们已经成了某个庞大群体的通用语言。
对于经常使用“囧”的网民群体,难以准确确定其大概年龄,但毫无疑问,它是属于年轻网民的语言。火星文曾在众多80后、90后们中间流行,成为他们在网络江湖上的身份标识和交流密码,火星文曾引起一些网民的围剿,认为这种精灵古怪的文字糟蹋了汉语,中文的魅力将毁在这一代人手中。激烈的批评,并没有阻挡网上年轻人的我行我素,“囧”的前身便来自火星文“ORZ”(网义为佩服、感谢的五体投地,也有沮丧、无奈等含义),但与火星文遭到一些正统人士的批评不同,“囧”的流行并没有引起激烈的文化争议,无论网民、语言学家还是传播学研究者,大都对“囧”的使用抱有欣赏、赞同和鼓励的态度。
究其原因,恐怕有以下三个,一是它没成为“网络秽语”,被网民当作互相攻击的武器,当一个人被称作“你太囧了”的时候,通常也会往善意的嘲讽方向理解,并且认为它含有亲近的情感成份;二是它迎合了年轻人喜欢标新立异的个性化交流方式,满足了现代人“知人所不知”的虚荣心理,同时它也成为圈子文化的象征,是有着共同语言和审美情趣者的“名片”和“暗号”;三是它宏扬了古汉字的魅力,在网络语言日趋呈现“杂交化”的时候,它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囧”如同它的外形一样,为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之深厚打开了一扇窗子。
简单地看,“囧”的流行,不过是网语的交迭更替,但网民围绕“囧”所挖掘出来的“囧文化”,比如“崮”是囧国国王,“莔”是囧国皇后,关于“囧”的绕口令,关于“囧”的人生格言,和“囧”长的相似的“囧家族”……却有着深层次的耐人寻味的地方。我认为,这是网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现代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做的一次轻松而又有趣的亲密接触。“囧”令人想到前段时间,关于应不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网上掀起了新一轮的争论,我并不赞同重新回到繁体字时代,这和历史的前进和倒退无关,而是简体字经过这么多年的使用,已经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并且计算机录入取代笔书写已经大势,再“化简归繁”,会增加无法计算的成本,属于劳民伤财。
但通过对“囧”的解读,会发现它不再是一个生僻字,而成了一个生动的面孔,在传递着细腻的情感。表面的形象特征,内在多元的寓意,以及丰富灵活的应用,这是汉字最大的魅力。遗憾的是,这种魅力正在以飞快的速度在消匿,过度注重文字的实用性,正在让汉语无论在文学创作、国际交流还是民众的日常生活应用中,都逐渐变得生硬且拧巴,失去其活泼多姿的本色。“囧”只是浩淼古汉字中一个很不起眼的成员,重新焕发活力,使得它更像一个使者,来唤醒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它并没有被滥用,它的流行,正说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仓颉的灵感未灭,美丽的中文未老。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