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多难·兴邦
felixwoo | 2008-05-26 17:33:38    阅读:987   发布文章

四川大地震,灾难之惨烈举世为之震惊。悲恸之余,倔强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想起了一个成语:多难兴邦。
几千年中华文明史,野蛮事件层出不穷,实在是一部多灾多难的历史。狂风、暴雪、洪水、沙尘、地崩、山塌、海啸、蝗虫、瘟疫,外国入侵、国内战争、政治运动、刑事案件、专制统治、武装暴动、文字之狱、党锢之争、阉人之毒,古往今来,天灾人祸,从未断绝过。
因为多灾多难,“多难兴邦”这个成语便屡见引用。据考证,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春秋时代的历史著作《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的国家在多难情况下反而更加巩固,开疆拓土;而有的国家,则在局面太平的年代里灭亡了,国土沦陷。此后,引用者络绎不绝。随手举例就有:晋人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唐人陆贽《论叙迁幸之由状》:“多难兴邦者,涉庶事之艰而鐯慎也。”晚清李鸿章遗折:“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庆亲王等皆臣久经共事之人,此次复同患难,定能一心协力,翼赞讦谟,臣在九泉,庶无遗憾。”现代名相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多难兴邦’。”最近的一次著名引用,大家都知道,是当朝总理温家宝在北川中学一个教室黑板写了一遍这个成语,以激励学生奋发精神。
多难兴邦这个成语,兼有安慰和激励两重含义。多难,容易沉湎于悲伤,萎靡不振,需要安慰;灾难既然已经发生,人力无法挽回,哭泣于事无补,只有奋起兴邦,才是唯一出路。
安慰最需要以理服人,要解释清楚为什么多难可以兴邦的道理。陆贽提出了很好解释:多难令人谨慎。分析而言,就是:警醒统治者,不要以为自己的宝座是永固牌的,因而忘乎所以,因而贪污腐败,因而滥用权力;告诉百姓,要懂得珍惜平静生活,安定团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激励苦难的民众,战胜苦难的最好办法是收起悲伤,擦干眼泪,行动起来。
多难兴邦,历史上有过许多实例。《左传》举了两个,一个是齐国在“仲孙之难”后出现了齐桓公,一个是晋国在“里丕之难”后出现了晋文公。齐桓公和晋文公是春秋时期两位杰出的诸侯国君主,在他们的有效治理下,齐国、晋国先后国富民强,雄霸一时。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不能算是多难兴邦的最好例子,它们所兴之邦,不过是以力获取的霸业。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好的例子:多难之余,以德政成就王业的兴邦。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持久的王朝,两个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的时代,汉朝和唐朝,就都是多难之后兴起的王国。因为秦朝的专制统治,严刑峻法,横征暴敛,百姓不堪其苦,楚国人陈胜、吴广率先揭竿而起。接着,各地反抗组织风起云涌地出现。不久,楚人项羽、刘邦使秦始皇万事基业的伟大构想化为泡影。最后,刘邦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人心,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与民自由,终于成就王业。唐朝的情况跟汉朝颇为相似。隋朝的最高统治者虽然没有秦始皇及其继任者那么凶狠残暴,但是,他的骄奢淫逸、兴师动众,也使民众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藩镇势力纷纷趁机起兵反对。经过连年的战争,在太原起家的李氏父子,终于建立了雄霸天下的唐王朝。
灾难既然已经发生,我们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它当作一个兴邦的机会。就这一次四川地震而言,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国内民众的救灾积极性,普通百姓的公民参与意识,国际社会的热情援助,都是有目共睹的好现象。假如我们能够以此为起点,继续进步,兴邦的理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hyj666666  2008-05-27 10:43:59 

多难兴邦!!!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