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IT世界的分与合
felixwoo | 2008-05-18 15:34:36    阅读:787   发布文章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IT的发展历程何尝不是如此?

 

不论是应用创新推动了分与合,还是技术进步导致了分与合,在分与合的轮回中,今天的IT英雄可能明天便会成浪花逝去,而新的英雄又会从逝去的浪花里诞生。

 

操作系统与硬件的分与合

最早的电脑并不存在硬件与操作系统的选择问题,因为都是一家公司生产的,一台电脑的名字既是对它硬件的称谓也是对它软件的叫法。不过,从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成功地为最早的个人电脑编写了一个Basic解释器开始,操作系统开始了它的独立运动。

 

如今,微软的操作系统早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操作系统”,它几乎集成了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有常用的工具软件。硬件厂商们只需要练好“硬功”即可。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操作系统的需求发生了一些改变,微软自己也提出了“软件即服务”、“软件就是互联网”等口号。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后,“个性化”大旗更是被高高举起。如今,硬件、软件、应用模式只有高度整合,并精细定位,才能满足用户面对海量信息时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对不同用途的计算终端,多余的硬件和多余的软件都会成为负担。此时,万能的Windows不再万能,每一类精准定位的计算设备都需要有一个最贴合自己需求的操作系统,尤其在个人计算设备变得越来越小之后。

 

为此,微软将其操作系统进一步细分,同一时间可用的不同Windows,大小版本不下二十个。各种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也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现在,连Google都要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Android了。说到这里,似乎无关乎操作系统与硬件的分与合,只是操作系统越分越细而已。其实,关键就在这里。随着需求定位越分越细,软件厂商最终将很难为每一类设备开发差异化的操作系统,硬件厂商们需要更多地参与其中。例如很多电脑厂商与微软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为差异化产品提供差异化的软件功能;英特尔成立了Moblin项目组,帮助软件商开发和改进适合MID设备的操作系统……

 

在未来,硬件厂商将会更多地参与细分领域的操作系统研发,而像微软这样的厂商也将更多地涉入硬件领域。

 

手持设备的分与合

最早的手机和个人电脑几乎是完全无关的两种设备,但如今的手机已由只闻其声的“大哥大”逐步变化成“移动多媒体终端”。一台高端的智能手机,毫无疑问也是一台超微型的电脑。电脑和手机已经由分而合,并且还集成了更多功能,如他们同时还是一台照相机、摄像机、MP3播放机、MP4播放机、移动存储器、游戏机、移动上网终端,甚至还可以是便携电视机。

 

技术的进步毫无疑问是上述功能得以集于一身的重要原因——模拟信号转移到了数字信号;手机中央处理器性能越来越强,体积和能耗越来越小;屏幕、天线等技术不断发展……此时,一台集各种功能于一身的高端智能手机的售价已经超过了一台普通的台式电脑。

 

不管一台手机上集成的这么多功能是否都会被充分利用,但毕竟这样的产品是有人买的,并且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其售价还会走低,而未来如微型投影、OLED等技术也可能会被集成进来,乍一看,这种以高端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还会进一步合,看不到分的迹象。

 

然而,手持设备的“分”,其实正是隐藏在它的“合”里面。当可以被手持设备集于一身的功能越来越多之后,这些高度集成的产品开始出现了分化。有些更注重娱乐、有些更注重商务;有些要求简洁,有些追求个性;有些更注重“看”,有些更关注“听”;即使都是以上网为首要功能,还分以收发电子邮件为主(如Blackberry)或是以网上浏览为主。

 

同时,那些经过减负的电脑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冲击手持设备的领域,英特尔力推的Netbook和MID都已经证明了其技术可行性,如果想选择一款网上浏览功能强大的手机,那其实也不妨可以考虑使用MID。虽然MID的处理器平台Atom仍旧比目前主流的ARM手机处理器平台功耗高得多,但如果是想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为目的,那MID的性能优势将非常明显,而英特尔下一代手持设备处理器平台Moorestown从其结构乃至性能、功耗上都将成为ARM的强大敌人。未来,体积较大的手持设备上可以集成微型投影机,以解决屏幕不如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功能瓶颈;体积较小的手持设备则可以选择OLED屏,不再受屏幕形状和厚度的制约,变幻出形态各异的个性化外观。届时手持设备必将分化出更多的形式和形态。

 

CPU与GPU的分与合

上面谈到的英特尔Atom平台和其下一代平台(研发代号Moorestown),其主要差别之一就是,Moorestown的处理器Lincroft集成了GPU和内存控制器。这种集成是Moorestown平台功耗向ARM看齐的重要手段。

随着制程技术的进步,处理器在提升性能的同时可以把体积做得越来越小,功耗越来越低。而这也是电脑(或统称计算设备)可以越做越小的前提。

 

在计算机诞生之初,CPU包办一切,直到多媒体应用时代来临,3D显示芯片逐渐独立出来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末VOODOO诞生到后来的NVIDIA、ATI两分天下,GPU逐渐成为了人们共同认可的标准词汇。

GPU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式的API。微软的DirectX是GPU成功的关键。

 

随着DirectX 10的推出,统一渲染架构彻底解放了GPU的生产力,这使得在并行计算方面有着先天优势的GPU产生了更大的“野心”。为什么不能用GPU代替CPU做更多的事呢?尤其是在如今对并行计算需求越来越多的应用背景下。此时,除了GPU硬件需要具备强劲运算能力外,提供尽可能绕开CPU直接对GPU编程的方案也非常关键,NVIDIA最近力推的CUDA便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AMD提出的APU概念则彻底将其CPU和GPU整合在了一起。此外,英特尔也计划在其下一代迅驰移动平台Nehalem中整合北桥芯片,同时整合了DirectX 10级别显示核心的G45芯片组也会很快面市。从曾经英特尔与NVIDIA、ATI的分工合作,到如今英特尔、NVIDIA、AMD由暗战升级为肉搏,CPU与GPU的分与合之战才刚刚开始。

 

小结:在IT领域,分与合都不是绝对的,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最终,IT消费者们如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自己的分与合,这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