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论坛  |   博客  |   在线研讨会
最幽默的大学排行榜衡量指标
felixwoo | 2008-04-28 17:28:34    阅读:684   发布文章

每年高考前,几乎所有考生和识字的家长,都要关心一下中国大学排行榜,划定奋斗目标。这些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所研究员武书连为首的团队,年年都出排行榜,并衍生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各种排行榜。众所周知,一所大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如何,关键取决于评价体系,有利于自己的指标多,而且所占分值高,位置自然靠前,否则便靠后。据笔者考究,尽管对武书连团队的排行不乏反对者,但有两个事实是客观的:认可度较高;评价指标都与大学的软硬件密切关联。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搜狐教育联合发布《中国大学50强排行榜 》,与武书连团队的2008大学排行榜相比,在尖子学校排列方面有了不小变化:位于第四的浙江大学被武团队排列为第九的中国人民大学挤后一位,人大取而代之;武团队排列14位的北京师范大学靠前到第八。有论者称:这种调整,是对重理轻文偏向造成的后果,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的共性差所导致的评价结果的纠正。笔者不否定这种判断,但这仅仅在学术成果一项,其他不存在这一问题。只要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设计出不同的衡量体系,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笔者认为,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评价体系之缺乏说服力,是它引入了与大学质量关系很小、很模糊的因素,为大学排行。具体而言,这个体系有三大部分构成:一是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一级学科评比、国家重点学科、科研论文。这是学校的基本支撑指标,任何评价体系都不能遗漏;而第二大部分社会影响力的两个方面:高考招生和网络知名度成为大学排行榜的要素,而且占了总指标的五分之二,就颇难让人信服。

首都学校人气高是根本不用怀疑的事实。北京学生宁可降低标准,不去外地上大学,是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的定势;外地学生降低就学标准,奔赴北京普通院校,同样是多年的趋势。例如,笔者任职的学校属于提前批次招生的二本,但重本率始终很高,竞争非常激烈。笔者的外地学生有许多放弃了本省211、985名校,就是选择北京牺牲了学校和专业。更何况中国人民大学和师大那样的名校?仅就人气而言,北京的任何公立大学,只要面对全国招生,都处于显然优势,这从每年高考前发的参考资料里就可得到明证:几乎没有一志愿上线不足的问题。将这个指标放入评价体系,显然对位于省市的院校缺乏公正。

网络知名度成为五大衡量标准之一尤其欠妥。高校的网上知名度有时与热门专业有关,有时与特定历史新闻、甚至丑闻、意外事件联系在一起。诚如网上的文化名人未必是实力派,而许多实力派作家的博客门可罗雀;一些潜质很好的艺人无论如何在网上出不了名,而部分通过旁门左道的人,却把自己炒作成了明星一样。笔者尽管不完全否认网络知名度与学校实力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证明力度,完全可以有更有力度的指标替代。

对高校实力的定位,教育部对本科院校的评价有明确规定:基本观测点为:办学指导思想、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与教学效果、特色项目,等等方面。其中分解出更细致、更具体的指标,都与学校的内核紧密相联。一所大学的好坏,取决于这些指标达到的高度,高的就好,低的就差。报考人数和网络人气,在教育部各项指标里基本看不到影子,这种排行方法得出的结果自然让人怀疑。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推荐文章
最近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