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先从英特尔和AMD的第一季度财报看,英特尔的销售额达到了96.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提高了9%,并创造了有史以来第一季度营收的新高。笔者认为,在受到美国次级信贷危机影响的情况下,英特尔的财报无疑给IT产业带来了希望。为此,美国最新一期的《商业周刊》以《英特尔Q1业绩重燃技术行业希望》为题,对英特尔的财报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而华尔街分析师也表示,英特尔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符合他们的预期。尽管经济不景气可能导致技术投资下降,但财务报告反映,英特尔的核心微处理器业务仍然保持了健康增长。相比之下,AMD的销售额仅为15.1亿美元,从销售额上看,英特尔的销售额为AMD的6.4倍。再从利润上看,英特尔为14.4亿美元,AMD则亏损3.58亿美元,完全没有可比性。在此需要强调的是,这已经是AMD连续六个季度的亏损,为此,AMD不得不在未来采取裁员和剥离非核心业务来竭力遏制亏损的加剧(哪里来的赢利)。那么究竟是谁的财报不好看,恐怕稍有数字概念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在此也就没有赘述的必要了。
再来看看业内人士所称的“攻城的工具”即创新、市场和产品上。在这里,有人士拿AMD的三核和四核占据先机认为AMD具有优势。事实是这样的吗?没错,AMD确实推出了业内独一无二的三核处理器,抢占了双核和四核之间的市场空白,但究竟三核的性价比如何还有待市场的检验。不过需要提醒AMD的是,日前,英特尔已经宣布把部分四核处理器的价格削减50%,并且将推出新的赛扬和酷睿2双核处理器。从英特尔降价幅度最大的酷睿2四核Q6700 (2.66GHz)处理器和即将推出的四核赛扬E1400(2GHz)处理器来看,英特尔此番举措颇有针对性。由此笔者认为,英特尔的这一举措,将会让AMD的三核在市场上丧失竞争的优势。
如果说AMD的三核还可以用所谓的先机来形容的话,四核抢占先机的说法则完全是不顾事实的臆断。众所周知的事实是,AMD的四核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拖延近9个月之后才在去年9月份发布,但随之而来的致命Bug使得AMD四核的量产不得不推迟到今年的4月份,相比之下的英特尔则早在2006年年底就推出了自己的四核处理器平台,并在去年年底开始采用最新的45纳米制造工艺开始生产(意味着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功耗)。截至到目前为止,英特尔的四核已经达到了800万颗的出货量。在此笔者困惑的是,AMD的先机从何而来?
既然提到了45纳米,有业内人士认为AMD已经推出了应用于服务器和台式机的45纳米四核处理器,稍微了解AMD和英特尔的人都知道,AMD最快也要在今年的下半年,最迟要在年底才会发布自己的45纳米处理器,而英特尔已经在去年的年底就已经开始45纳米处理器的量产,目前正在以每天10万颗的出货量增长。这里笔者困惑的是,某些业内人士究竟是哪里得到的AMD已经推出了基于45纳米的用于服务器和台式机的处理器消息,恐怕连AMD自己看到后都会感到震惊吧。在这里笔者更关心的是AMD的45纳米“上海”处理器能否如期发布,并衷心希望AMD不要重蹈其四核屡屡推迟发布的覆辙。
最后再来看看所谓的与英特尔相比所谓的图形显示芯片(GPU)的优势究竟是怎样的。市场调查公司JPR统计显示,从2007年第四季度出货量看,在前三家最高图形处理器制造商中,按销售量计算,英特尔图形处理器的发货量为4371万个,市场份额41.1%排名第一;Nvidia的销售量3378万个,市场份额31.8%排第二位。AMD排名第三,发货量为2423万为22.8%。具体到台式机图形处理器市场,四季度图形芯片的发货量中,英特尔的发货份额为37.7%排名第一,Nvidia的份额为37.1%屈居第二,AMD的份额为19%排第三名。在笔记本图形处理器市场,英特尔的份额为46.8%,以压倒优势高居榜首,AMD位居第二,份额为29%,Nvidia以22.8%排第三名。从上述的统计看,在GPU领域,无论是从总的出货量,还是分解到台式和笔记本市场中,AMD都远远落后于英特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AMD并购ATi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倒是给AMD带来了巨大的债务,这也直接导致了去年AMD净亏损33.79亿美元。难道上述这些就是AMD“攻城”的工具吗?
通过上述的事实,即45纳米、四核等代表当今处理器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上,英特尔才是真正的产业“攻城手”(都是在业内率先推出和量产),而AMD充其量也就是个追赶者的角色。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行业需要竞争,因为唯有竞争才能促进产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让广大的用户受益。但竞争一定要实事求是,如果连自己的困境都不敢正视,甚至杜撰事实的话,反而会误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而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用户,这样的厂商是没有希望的。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