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间表背后
“争取上半年推出创业板”,最终可能的时间点依然有三。其一,最快为3、4月,两会之后,几率为20%;其二,正常时间为第二季度,5、6月,几率为60%;其三,最迟或说最后期限,也应该在奥运会前,即7、8月,几率占20%。
对此,民族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伟认为,二季度可能性最大。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有关创业板的一些基本制度还没有正式敲定,从稳妥及高起点的角度看,尚需再做准备;而另一方面,这件事情本身也很急迫,因为无论十七大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一个相当的战略高度,而自主创新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创业板就是一个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看,创业板在年中推出的可能性更大”。况且除了创业板,还有其他一些事情要做,比如股指期货等,创业板肯定会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先推出,虽然二者都属于制度层面的创新,但相比而言,创业板显得更重要,否则,国内大批优质的中小企业还会继续跑到其他国际资本市场上市,而全球各大创业板也会继续争抢中国的这些优质上市资源。
那么为什么不能在一季度就推出呢?事情总有个轻重缓急,当下还有更重要的一件大事,即红筹回归,包括证监会、国资委等都要保证这件事情的顺利完成,红筹回归启航了,监管层才能顾及到创业板的推出。这样安排的一个大前提是,首先第一步,先把国民经济的特大型企业引到国内资本市场上来,使得块头做大,先完成总量的问题,然后才是结构优化的考虑。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不知不觉中,已经发展成一个巨大的市场。一方面,上交所市值总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几位,从总量上已经世界领先了,但从结构上看还比较畸形。以前,资本市场更多的还是为大型企业服务,而未来,从结构优化考虑,从拉动就业和推动自主创新的角度看,则更应该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个自主创新的支持系统,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就应该有创业板及场外交易类的系统来支持,所以,在红筹回归已经铁定的基础上,创业板推出也是顺势而为。
“关于创业板,都成老生常谈了,一直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没想到这次真的下来了”。一位律师合伙人感叹道。
亮点
创业板到底涵盖哪些具体的亮点?与中小板相比,有什么重大的突破?
虽然截至目前,依然没有最后正式的版本,但从之前在坊间流传的《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中也能窥见一斑。“整体看,描述得比较个性化,属于中小板里的专卖店。”陈伟认为,相比目前中小板更多以制造型企业为主,创业板描述的未来版图更体现出与自主创新相关的多元化。
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对于发行人的要求,即发行人应当符合两个条件之一。
第一个条件是连续两年盈利1000万,无形资产占整个资产不超过30%,净资产大于2000万;另一个条件稍微低一点,最近一年盈利,主营业务盈利比去年增长30%,净资产1500万,无形资产可以占总资产不超过50%。
陈伟认为,前一个条件,可以看作是中小板的改良板,比当下中下板的门槛稍微低一点,但没有太多的区别;到是第二个条件比较有特色,更多强调了企业的成长性,在持续盈利方面的要求有所弱化,更多地考虑到知识型服务型企业的具体状况。
陈伟坦言,假设只有第一个条件,“那创业板真的是没什么大亮点”,完全等同于中小板的改良,与中小板百货商店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中小板是大商铺,创业板是小商铺而已。
而此番创业板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其第二个条件,与中小板隔离起来,形成一个精品店、特色店,更加强调知识型服务型企业,比如一些技术型企业,刚开始时无形资产占很大比例,盈利需要有个过程,所以不需要持续盈利,只需一年盈利即可;反而是对成长性要求较高,强调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不低于30%。
但陈伟认为,即使这样,第二个条件的门槛依然较高,与第一个条件没有拉开太大的距离,比如同样也有对规模的限制,即净资产1500万,“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加以调整,应再调低些,变成净资产1000万比较合适”,“从第二个条件看,离国际上的创业板市场更接近了些”。
此外,有较大突破的还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50%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创新”,以及“主营业务要占到50%,之前中小板都没提过”。
草案中还特别强调了成长与创新,包括新的商务模式、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盈利模式等,这在之前的中小板里都没有提过,充其量只是强调主营业务突出。
“此番创业板,是将国际创业板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在国外,创业板通常意味着高科技高增长,既无规模也无盈利限制,但中国毕竟有自己的国情。中国目前生产效率的提高,更多还是依赖于管理效率、组织效率的提高,真正制约中国创新的还不是技术,而是组织体系、管理效率低下。如今能从资本市场上对组织制度管理模式的创新加以鼓励,那么对下一步技术创新的全面到来必将有极大的提升意义。”陈伟讲道。
争议
其实,早在2007年8月22日,《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办法》(草案)就已获国务院批准,但正式的管理办法却一直未出台,业内认为关键在于发审程序、门槛及投资主体三个方面存在较大争议。
知名天使投资人赵常贵认为,创业板企业的审核权能否由证监会下放到深交所,成为此番能否破题的关键。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也认为,可以考虑在现行证监会发审委外单设审核机构,并将此机构设置在交易所一线。“如果要满足批量发行上市的需要,按照一年发500家计算,每周至少要审核10家企业。创业板企业审核与主板审核相比,存在很大不同,需要一批一线的、专门的人力进行审核。”同时,他也建议发审权下放交易所,“这也符合国际上创业板企业发行在交易所审核的普遍模式。”
关于门槛,刘纪鹏也早有论述,他认为创业板“既不同于高门槛的主板和中小板,也不同于无条件的香港创业板”,而是实事求是、尊重国情的“成长板”。这个板块的公司已经度过初创期,开始有盈利,“要求有1~2年的盈利纪录”,同时标准不会过低,以免过多由普通投资者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具体的审核标准,对于“普通生”,仍保持2年盈利的要求,而对于“特长生”,则只要求一年盈利并符合相应的标准即可。
除了发审程序及门槛外,创业板的投资主体是否也该设立门槛,是完全的机构投资者,还是允许个人投资者进入,也成为争议的一大焦点问题。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创业板企业进入二级市场后,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应该对投资主体有所限制,“它毕竟不是人人都可以去做股东的地方,一般老百姓不适宜投资创业板。”于是有人建议,设立一个隔离带,即所谓的合格投资人,账户内50万为底线。对此,赵常贵坚决反对,认为这只是一厢情愿,真正的风险教育还是要靠市场本身,投资者自己要学会把脉市场。
“两高六新”
从长期来看,创业板到底支持怎样的企业上市?涉及哪些行业?第一批亮相的50家中小企业又有怎样的背景?
虽然在这之前,也有不少人讨论过,猜想可能受到创业板青睐的几大行业,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定义,比如“五新三高”,“五新二高”等,但最新也更为准确的定义则来自深交所副总经理陈鸿桥之口,他透露,未来创业板重点关注“两高六新”企业,即高成长、高科技,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将受到创业板青睐。
“两高”中的高成长与高科技,兼顾了科技与一般传统产业的平衡,即使处于传统领域,如果具备高成长性,同样能受到创业板的青睐。
而“六新”中,其中的新经济,是以互联网,乃至TMT为核心的领域;而新服务则是一些高端服务业,比如服务外包等;新商业模式,则是国外已有但国内比较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连锁等;其他如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比较好理解。
“六新”无疑将成为创业板的六大板块,而其中的每一个板块都与创投机构支持的领域不谋而合,所以未来,创投机构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在行业属性上完全是“正中下怀”。
以深圳达晨创投为例,据悉,其投资的不少家企业已经进入上市辅导期,或正在申报上市材料。比如2006年11月首次投资的福建圣农,是一家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己进入上市辅导期;华工百川则是中国高分子材料领域技术龙头企业,目前也正在准备上市材料的申报工作;金百泽是国内第二大PCB块板服务企业,目前也己进入上市前期;和而泰电子则是中国白色家电智能控制系统的龙头企业,由清华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投资组建,目前也己进入上市筹备阶段;2007年7月投资的爱尔眼科医院集团,目前拥有13家爱尔眼科医院,初步形成了医院连锁和集团化经营的格局,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连锁眼科医院集团之一,目前公司己开始上市辅导。
*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